close

許多人認為,宗教勸人為善,宗教維繫了社會秩序。比如說CJ BaierBRE Wright(2001)檢視了過去數十份研究發現,宗教虔誠的人更少犯罪。Regnerus(1998)發現宗教虔誠的人確實更常捐錢給慈善事業。

在個人層次,虔誠的人也許真的待人和善、循規蹈矩。但我這篇文章關注的是,在地區、國家的層次,一個社會有更多虔誠的人們,這個社會會變得更加安祥穩定嗎?

 

跟經濟發展程度相近的西歐、日本等國家相比,美國的宗教氣息特別濃厚。別被好萊塢騙了,美國事實上是個連學校教演化論都會招來反對的國家。在美國,「無神論者」的意含類似「社會主義者」,暗指沒有信仰的人是不道德、不愛國的。但美國的貧富差距特別大、犯罪率也特別高。

 

Gary F. Jensen(2006)Religious Cosmologies and Homicide Rates among Nations:A Closer Look文,探討各國宗教虔誠度與兇殺率間的關聯。宗教虔誠程度是利用1990-1993年和1993-1995年兩波的世界價值觀調查(The World Values Surveys ,WVS),具體的問題包括神和宗教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是否相信神、魔鬼、天堂和地獄是否存在、是否有宗教信仰、參加宗教活動的頻率等。兇殺率則是根據世界衛生組織1997-1999年的死因統計資料。他發現在這18個富裕的民主國家間,宗教越虔誠的國家,兇殺率越高。

 

Gregory S. Paul(2005)Cross-National Correlations of Quantifiable Societal Health with Popular Religiosity and Secularism in the Prosperous Democracies一文,利用1993年和1998年的International Social Survey Program (ISSP)測量宗教虔誠程度,具體問題包括相信上帝的存在、參與宗教活動及禱告的頻率、按字面意義解讀聖經、相不相信演化論。發現在18個富裕的民主國家間,越虔誠的國家有越高的殺人率、青少年死亡率、性病傳染率、青少年懷孕和墮胎率。

 

當然你會質疑這些研究樣本數(國家的數量)太少,這的確是個問題。有詳細可靠的犯罪、疾病、人口、價值觀的資料的國家不多,所以研究者也只好拿這些為數不多的國家來比較。

但我們還可以比較美國各州的數據,這樣我們可以把樣本數提升到50個。蓋洛普2012年的民調調查了美國各州有多少百分比的人自認非常虔誠,發現美國最不虔誠的州集中在新英格蘭和西海岸,最虔誠的州是猶他州和一些南方的州。再對照美國2007年的暴力犯罪統計,也可以看到一個不甚明顯的趨勢:宗教越虔誠的州,暴力犯罪率越高。殺人率最低的州出現在新英格蘭,而南方殺人率最高。但這個趨勢也有不少例外,像猶他州就是既虔誠犯罪率又低。而根據美國疾管局發布的2011年性病監測報告,美國各州性病的流行率跟殺人率的趨勢很接近,高性病流行率集中在南方諸州,新英格蘭則有最低的性病流行率。 

 

為什麼?

相關不等於因果關係:宗教越虔誠的地區社會問題越多不代表宗教導致了社會問題,而是社會不安定使人心向宗教。又或者某些因素,例如貧困和低教育程度,助長了社會問題也同時激發了宗教虔誠。

 

宗教合理化了不平等:目前世界各個宗教幾乎都發源於幾百幾千年前,它們反映的是前現代的價值觀。前現代是沒有現代意義的平等、自由、人權等概念可言的。相反的,現存的各個宗教大抵宣揚的是服從傳統與權威,並合理化既存的社會秩序,即使這種秩序是不平等的。例如印度教與種姓制度,基督教會與專制王權的相互支持,以及幾乎在每一種傳統宗教出現的男尊女卑教義。佛教說眾生平等,指的只是眾生都有透過修行而悟道的可能,佛教整體而言並不關注社會現存的階級不平等或性別不平等。

歷史上另一個有趣的例子是美國南方白人用聖經為奴隸制辯護。誠然廢奴主義者也有強烈的基督教色彩(而且請記得廢奴主義者只是認為奴隸制很邪惡,他們可未必認為黑人白人應該被同等對待,也很多人相信黑人是劣等的。),但支持蓄奴這方也抬出基督教作為辯護。南方白人不無正確的指出,新舊約多處提到奴隸,卻只是當作一種普通的社會制度來提及,聖經從未有對奴隸制的批判。出埃及記的21章甚至還在教人應該如何對待奴隸,該怎麼賣女兒為奴。保羅也有奴僕應該服從主人的教導。

在奴隸制廢除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許多種族主義者仍引用聖經做為其意識形態的基礎。挪亞的三個兒子閃、含、雅弗分別代表亞洲人、非洲人、歐洲人的祖先,含的後裔在聖經裡受到詛咒,所以黑人註定低劣。

從女性主義一出現,傳統宗教對之就不甚有好感。雖然最後大部分宗教都支持女性有平等的參政權受教權,但他們還是偏好傳統的性別角色,男人應該保衛家庭、工作養家活口,女人的責任是傳宗接代和照料家庭。他們認為這種安排只是兩性的分工合作,不是對女性的歧視,即使女性被分配到的都是一些低權力低聲望的任務。傳統宗教對女性主義顛覆傳統性別角色以及宣揚女性性自由的主張感冒。

當然,確實存在著帶有革命性觀點的宗教,但這類宗教運動到最後幾乎都會被鎮壓或排斥,而無法成為主流的教派。比如說在宗教改革時,閔采爾(Thomas Müntzer)領導了德國農民戰爭,反抗當時的封建制度。路德大力批評閔采爾,認為他是魔鬼,支持王公們不留情的殺死那些造反的農民。農民後來被鎮壓,閔采爾帶有階級平等色彩的宗教思想也隨之消失了。當然,如果當初路德站在閔采爾這一方,他就不會得到那些王公們的支持,路德教派大概也無法存在了。又例如源於拉丁美洲的解放神學,呼籲關注社會公義問題。但解放神學被主流天主教會斥為有馬克思主義色彩。

而我們知道,經濟不平等會促進犯罪(Fajnzlber, Lederman, Loayza,2002)

 

宗教促進了對異己的不寬容與偏見:宗教可能鼓吹了「我是正義的一方,罪惡應該被剷除」的態度,並加深對非屬自身群體的偏見與排斥。出於自私的偏見一望即穿,但宗教加持過的偏見就不容易動搖了。

 

Hall, Matz,Wood(2010)Why Don’t We Practice What We Preach?A Meta-Analytic Review of Religious Racism 一文回顧了美國過去幾十年來的研究,發現宗教越虔誠的人,有種族偏見的可能性越大。他們推測宗教可能推進了我族中心的(ethnocentrism)價值觀。

JacksonHunsberger(1999)的研究則發現,宗教越虔誠的人,對沒有宗教信仰的人的態度越負面,而對有宗教信仰的人的態度越正面。

AltemeyerHunsberger(1992)也發現有著基本教義(fundamentalism)宗教觀的個人,更傾向於權威主義(authoritarianism),也更容易對少數群體(黑人、猶太人、同性戀)有偏見。

地理大發現時白人可以心安理得的將黑人納為奴隸的原因之一是,當時住在非洲的黑人大多不是基督徒,代表他們很野蠻因此活該被奴役。在那個年代,所謂的基督教博愛精神僅施於基督徒,甚至僅限於同宗派的基督徒,異教徒是不在此列的。伊斯蘭教也有類似的看法,生來自由的穆斯林是不能被納為奴隸的。反過來說,假如不是穆斯林,淪為奴隸就是可能被接受的。

還有大家讀歷史可能讀到膩的橋段:宗教本身就是發動迫害與戰爭的理由。諸如基督徒和穆斯林互殺、迫害猶太人、宗教改革後新教徒與天主教徒互殺,還有今天的北愛爾蘭問題。

2009年烏干達的立法機關通過同性戀處以死刑的法律,但遭到國際社會譴責而沒有成功。2012年將同性戀處以死刑的法案在烏干達捲土重來。美國的一些福音派人士被指責煽動了這個法案的形成。[1] 2010年,美國頗有影響力的基督教保守派組織,The Family Research Council (FRC)的主席Tony Perkins就表示他贊同烏干達的立法,同性戀處以死刑在某些狀況下是可以接受的。[2]美國還有其他牧師為這個法案幫腔,Kevin Swanson稱讚烏干達的法案是在實踐聖經,並預期烏干達的國勢將欣欣向榮。[3]

宗教使人誤解了因果關係:宗教可能使人錯誤的理解社會問題的成因和解決途徑,進而產生無效的公共政策。

美國基督教保守派人士大力提倡學校性教育應該教導禁慾是唯一的避孕方式,並傾向於強調保險套無助於避孕和防止性病,還在許多學校發動了宣誓守貞的活動。即使大部分的專家反對這種性教育,並引述許多研究認為這種性教育無法阻止青少年的性活動,倒是會降低他們做好安全性行為的比例 (Klein,2006;Rosenbaum,2006;Kohler et.al 2008)。結果是美國青少年的懷孕率、性病流行率比歐洲國家高(Panchaud et.al,2000)。在美國國內,宗教最虔誠的南方,性病感染率也最高(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 Surveillance,2011)。美國最世俗化的新英格蘭地區的青少年懷孕率(包含墮胎)則最低(Guttmacher Institute, 2010)

每逢什麼重大的天災人禍,美國老會有一些宗教人士說是同性戀、墮胎、美國人不夠虔誠害的。比如說許多人認為2005年的卡崔娜颶風是神罰,人類的道德墮落招致上帝的不滿,具體來說是墮胎和同性戀。英文維基有個名為Hurricane Katrina as divine retribution的條目收集這類言論。

美國勢力頗大的基督教保守派組織Focus on the Family,其創辦人James Dobson非常有創意的表示,2012年發生在康乃狄克州的校園槍擊案的起因是同性婚姻和墮胎[4]

更新一點的例子,美國最大的新教教會,南方浸信會(Southern Baptist Convention)的主席Fred Luter,於20133月底在某次電視節目上表示,日前的北韓威脅跟同性戀有關。[5]雖然他後來在CNN的專訪上又收回了他的話。

小結

我認為這個議題確實很有趣,一方面是因為它違反人們的直覺,一方面是它告訴我們個人層次上的正面作用未必能推演到社會層次上。我提出了幾個可能的解釋。我承認這個問題太複雜以致於難以解答,我也不認為我的解釋很完善,請原諒這篇文章的粗糙與不成熟。

當然有人可能會反駁:那些所謂「虔誠」的人不是真的虔誠,宗教的本意不是教人這樣的。這種反駁不無道理,研究者將信仰宗教的動機分為兩種:內發性(intrinsic)與外誘性(extrinsic)。內發性是指信仰宗教是為了追求神聖、理解生活的意義。宗教本身就是目的。外誘性則是指信仰宗教是為了獲得社會接納及個人安慰,以及合理化自己的價值觀。具有外誘性宗教觀的人跟種族偏見正相關,但內向性則否(Donahue, 1985)。

我相信思索這個問題可以幫助人們更理解宗教對人類的影響是什麼,宗教對個人的意義是什麼。

[1]:http://www.nytimes.com/2010/01/04/world/africa/04uganda.html

[2]:http://www.rightwingwatch.org/content/why-would-mainstream-conservative-think-tank-praise-kill-gays-law[3]:http://www.rightwingwatch.org/content/swanson-uganda-anti-homosexuality-model

[4]:http://www.huffingtonpost.com/2012/12/17/james-dobson-connecticut-shooting-gay-marriage_n_2318015.html

[5]:http://www.rightwingwatch.org/content/southern-baptist-leader-fred-luter-links-north-korean-threats-gay-marriage-boy-scouts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eschol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